
气魄恢宏:建筑与石雕
碑的东边,耸立着武则天的无字碑,它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约100吨。
建筑也是展示一个时代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的重要标志,先以帝王陵墓为话题介绍。历朝帝王陵有几种形式,一种是撮土为陵,即封土为陵,如秦始皇的骊山墓,土堆后面是骊山。还有汉朝诸帝陵,撮成一个高大的土堆;另有一种是依山为陵,如明十三陵;还有一种是圆冢,圈起来,如清东陵和西陵。上述这些陵墓的墓室都在地下,陵墓背山或望山,只有唐帝陵是因山为陵,墓室开凿在山中,山即是陵墓。只是气魄比不上他身边立着的那个武士恢宏,历代莫能与之相比。

这和金朝奉行的跨越两宋而直追唐朝的信条不知是否有关。/p>唐代从公元618年建国,至公元907年灭亡,历时289年。最典型的是唐太宗的昭陵和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昭陵和贞陵周围120里,乾陵周围80里,正是盛唐时期。昭陵陪葬的徐茂公的坟,它的气势、规格比宋朝皇帝陵还要大些,它背后就是唐太宗的陵。

昭陵。位于陕西省九嵕山的主峰,海拔高一千多米。从唐贞观十年长孙皇后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陵寝修建持续了107年之久。/p>其平面布局仿照唐长安城。如何对石雕艺术品进行清洁与保养呢中还有著名的“昭陵六骏”。其中“飒露紫”、“拳毛騧”二骏,于1914年被盗运至美国,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现存西安市碑林博物馆。石雕气魄建筑雕塑各高2.5米,横宽3米,皆在青石平面上起图样,雕刻人马形状的半面及细部,并使高肉突起,称之浮雕,也叫“高肉雕”。

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威武雄壮,造型栩栩如生,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p>吐蕃的松赞干布也位列其中。场面极为壮观。石雕气魄建筑雕塑,反映了太宗贞观时期对西域的积极开拓、在睦邻关系的强大影响力以及国内各民族的紧密联系之盛况。乾陵。修建于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
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陵园仿唐都长安城,有17座小型陪葬墓。/p>人们重点关注的两大石碑,述圣纪碑与无字碑相对而立。述圣记碑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是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碑高7.53米,每边宽1.86米,重约89.6吨。碑亭早已不存在了。
碑的东边,耸立着武则天的无字碑,它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约100吨。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而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p>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长2.14米,宽0.66米。
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雄伟壮观,堪称天下第一碑。乾陵还有组六十一蕃臣像,是已经归顺唐朝的少数族首领。大小和真人差不多,可惜头部残缺,原因说法不一,有人祸说和天灾说。/p>顺陵。还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母亲杨氏的顺陵的走狮现在曲阳石雕借助电脑技术,号称“中华第一狮”。二十多年前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房顶是仿唐,黑瓦,据说当时没有盛行琉璃瓦,或认为琉璃瓦还没有普及到大量使用于建筑。
据说当年博物馆迎门大厅的标志性雕塑就是顺陵的走狮,后改成了秦始皇巡游雕像。看到的狮子,坐狮、卧狮都比较多,如乾陵前的石狮就是卧姿。/p>但走狮给人的感觉又不同,昂首、挺立,恰恰是盛唐气象、文化自信的象征。因此才获中华第一狮美誉。顺陵东走狮为雌,西走狮为雄,姿态有区别。
高约3米,长约3.5米,狮身和高约半米的座,用整块青曲阳石雕是对美进行凝固的艺术成,嵌在石础之中。东侧是正在蹑足缓步行进中的雄狮,卷鬃虬髯,雄浑威猛。/p>西侧是昂首伫立的雌狮,直鬃,闭口,精力内敛。据说雌狮比雄狮站位前半步,神态也更为端庄。其实,只是一种臆测,还有很多没有展示出的唐代塑像,即便是一个牵马的小童,也流露出自信满满的神态。再看以宫殿为主的建筑。有人说,秦汉的建筑有点像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唐朝的建筑风格好像文艺复兴时期,明清的建筑就有点巴洛克风格乃至罗可可风格。
/p>以唐朝皇宫主体建筑大明宫含元殿为例,大明宫是唐初唐太宗为父亲唐高祖修建的。因当时大内的太极宫地势较低,潮湿燥热,于是就在城的东北角一个大土坡上新建一个宫殿,供唐高祖避暑。大明宫,据称建在龙首原的龙头之处,占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可俯瞰整座长安城。建有很大很长的台阶,有阁道连接两侧的阙楼,格调在规整之中显得活泼。
”体现了那些在殿下等候向唐朝皇帝朝拜的官员和边疆民族使节的心境。/p>含元殿的那种气势是太和殿反映不出来的,对此后的宫殿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大明宫不仅奠定了中国的宫殿建筑制度,而且对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宫殿建筑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平城京、平安京宫城,宫殿布局还是与郭城的位置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仿照唐大明宫的布局。
都被打破。